在新浪微博,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网友在围观、分享和互动。当一些热点事件引起大量讨论时,新浪微博还要接受超过常规峰值流量的考验。每当这时,微博的产品、技术、应用团队就需要协同作战,应对流量波峰。
IM(即时通讯)应用便是联接微博各个部分的关键一环。早些年,新浪微博用自研 IM 的应用,这是一个由迷你IT团队打造的 APP,供新浪微博各业务模块内部沟通。
2023 年上半年,新浪微博和钉钉合作签约,全员迁移上钉钉。在新浪微博 COO 王巍看来,钉钉的产品体验、开放性及其代表的 AI 能力,足以打动此时此刻的微博。 01
放弃自研,全员上钉钉
“互联网曾经是‘暴发户’,认为天下没有做不了的事,思科有什么了不起,IE 有什么了不起,互联网企业拉着一帮人,就把产品做了出来,于是,很多互联网企业更加看不上别的技术提供商”,王巍回忆互联网早期的草莽年代。
许多有开发能力的大公司都面临这样一个选择,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能力,做一套全球的迅速响应的沟通系统?还是放弃自研,拥抱市面上成熟的产品?
自研成本高
在互联网企业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,任何一款自研应用都得有足够存在的理由,一如互联网企业开展新业务的思考,投入产出比是决定性因素。但是,自研需要组建专门的产研团队,同时还要考虑硬件和运营成本,开发周期较长。相比之下,外采成熟软件是一笔固定费用。
外采可获得更优产品体验
外采软件,不但能享受到成熟平台带来的便利和产品体验,还能受益于平台持续更新迭代带来的更多注入和惊喜,让企业更能聚焦在核心竞争力的打磨上。
应用开发完成之后,维护投入的人力要少很多,但旧的技术架构也很难支撑新的需求,有时不是想不想做创新,而是能不能做的问题。
“我们相信几千个人开发,几万个人参与的生态,所做出来的东西,一定比一个小团队做出来的东西要更好。”朴素且直接,王巍道出微博乃至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共同选择。 02
开放的钉钉 AI,再次打动微博
实际上,微博在考虑外采 IM 应用时,调研了市面上所有可用的应用,当然也包括钉钉之外的其他主流厂商,AIGC 能力和开放性,是微博决定选择钉钉的重要因素。
AIGC 大幅提升 to B 生产力
王巍认为,企业办公是 AIGC 在 To B 层面落地很重要的方向,AIGC 对 B 端生产力的提升很大。新浪微博IT团队不可能自研通用大模型,他希望有一个 To B 的解决方案,能够让新浪微博尽早地使用上 AIGC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生产力。
2023 年 4 月 11 日,阿里正式对外发布通义千问大模型,一周后,钉钉并宣布正式接入。在 AI 能力方面,钉钉对大模型的坚决投入,成为微博倾向选择钉钉的临门一脚,钉钉更早、也更清晰地描述出 AIGC 于企业办公场景的蓝图。
就在钉钉宣布 all in AI 之时,新浪微博内部组织了 AIGC 大赛,这样可以把更多 AIGC 能力集成到钉钉里,变成一个 APP 就可以做所有事情。新浪微博将钉钉看作一套开放的 AI 系统,自己的员工可以在上面做一些开发,改进他的流程,提高他的工作效率。
开放性=支持“魔改”
像新浪微博这样的数字化企业,过往自建过很多系统,沉淀了大量的数据,微博希望新的 IM 平台有足够开放的生态把不同系统集成到一起,而不是形成数据孤岛,微博更愿意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下,做一些定制化的功能。
尤其是互联网公司,以技术开发人员为主,他们需要一定的灵活性,平台给到开发人员开源开发的接口,为他们提供创作空间,自己做一些东西。
“钉钉的开放能够帮我们集成很多已有系统,有一些别人已经做出来的,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,有一些钉钉开放了接口,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就可以使用。”王巍说。
也就是说,钉钉的开放性被王巍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“如果有 IT 神话的存在,用了什么软件之后,某某企业的效率马上翻几倍、利润率提升多少,那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?”在他眼中,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化的软件和流程,可以供所有企业复用。数智化一定要定制化,满足这个企业本身的需求,适配了以后,才能够有一定的效益提升。因此,这就反过来要求软件平台足够开放,支持高度可定制化。
尤其是牵扯到核心竞争力时,企业不可能买到现成的业务系统,但是这些企业需要很灵活的解决方案。“用时髦的话说叫‘魔改’。”王巍说。 03
50+ 业务系统、100+ 机器人与钉钉深度结合
以微博最显著的热点事件处理为例,当热点事件发生时,非常需要快速敏捷的调配运维资源。
新浪微博迁移到钉钉上后,为了保证了 IM 平台与业务紧密结合,在钉钉上集成了已有的新闻发布系统、数据门户系统、销售系统、产品投放系统、指令系统等 50 多个业务系统、100 多个机器人。
这种深度打通,再叠加钉钉高效触达的能力,可以为各个业务系统的处理事项提供有力支持。员工可通过钉钉机器人快速发布指令到业务系统,再由系统实时反馈到员工,业务处理沟通链路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